「宅」(上古音ㄉㄠ)是台語住家[tau]的本字

台語住家或住宅用「厝」,此詞素(lexeme)作房屋的意思。「我家」 說「阮厝」表示住所或家庭,也可引伸作家人一族的意思。「厝」是假借用字,本字可能是「茨」,「茅茨」在唐詩中有書證。「阮厝」的另外一個說法是「阮/tau/」,俗字用借音複合字詞「阮兜」。詞素 /tau/ 一般不作單字語彙,口語列入教育部推薦的漢字詞彚,常聞的「阮兜」外,另有「厝邊兜」及「跤兜」。俚語「跤兜」是住宅的「角落」或是台語「角頭」,當作副詞的語源或許來自腳步可以走動的範圍,附近的意思。本文論述詞素 /tau/ 的本字,筆者收集各方的證據,揣測它是「宅」字,此形聲字構成是「宀」形符,象形屋頂,「乇」聲符,上古音[tau](ㄉㄠ)。故白話「阮/tau/」的漢字應該寫作「阮宅」。

首先澄清俗用借音字「兜」的意義 : 單純的意思當名詞用時,它是古代人馬戰爭中,保護身體裝備的一部分,甲胄的頭盔,即日語訓用漢字「兜」 /かぶと/(kabuto),英語是 helmet。另外,在中國的方言用詞中有「兜子」,用作口袋的意思,再有掛在孩童身前的「兜肚」(老台語肚兜?),台語或說「肚圍」。其他有常用的動名詞普通話「兜風」一語。認識台語又對文字多少有興趣的人,也許會質疑漢字「阮兜」為「我家」的正確性,這個問題必然有前人討論過。

本論題的緣起是因為提供更多資訊,例證類似「各」*及「臵」上古發音為[kàu]的文白異讀字例,以便排除部分研究者的偏見,鼓勵支持正確的學術成果,台語漢字學者須要有共識。兩位台語學者劉建仁及林仙龍先生羅列數個常用漢字:哭、毒、曲、落、各 ⋯ 等字,說明文白音韻變化,作台語漢字韻母 ok > au 的詞性特色。筆者再探索其他類似的音韻變化,認識尚有「宅」字的古音為[tau]及「 爆」(pòk > pàu)字等,甚或白話動詞[báu去」疑是漢字「沒去」,即「吞沒」的意思,與遺失有别。

「各」的上古音[kau]及其初文指示字的原意為「到達」在網絡上可以看到有力的證據* 因欲追蹤更多[ok]韻母的漢字,筆者連想到最常用的一字是「託」[thòk],「拜託」是台語及國語的常用語彙,日語漢字「宅」、「託」同音。故「託」字形旁「言」,聲旁「乇」;「宅」則有《說文解字》宅,所託也,從宀乇聲;「乇」音據《康熙字典·玉篇》竹戹切;髙本漢及王力擬音 t’ɑk (thak4) ;上古音為[tau](ㄉㄠ)(見寧繼福《中原音韵稿》)。「宅」與「託」或是「托」現代漢語不同音**,在日語漢字讀音仍然是相同,發音 [taku]。輾轉連想中,猶存在筆者糢糊地記憶裡,許久前或曾經聽到「汝 /tau/ 伊講」,也許是「汝託伊講」轉達傳話的本義。

台語 /guan-tau/ 即「阮宅」。「阮」是俗字,可能是滋生自「我」,鼻音化加尾音[n]變成複數或所有格,如「汝n」及「伊n」,這個語法超出漢字漢語的文法規則。又如台語複數第一人稱 /gúan/ 及 /lán/ 有分別,前者不含對話者在內,後者包括對話者(可能是lin及guan的合音),有異於現代漢語「我們」或是「咱們」不分是否包含對話者在內,這些人稱代名詞很可能是百越殘語對閩南語的影響。因此不熟悉台語者,往往無法分辨 /lán/ 與 /gúan/ 的意思。台語衍生自閩南語,後者的語言史古老深奧,又極少記錄,甚值得深入硏究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*「各」上形「夂」(腳趾盤「止」的變形倒置)下形「口」(指地點,初文亦作凵形)的示意構字,與「出」字是對比(非對掌形象如「后」與「司」左右對稱);同樣是指示字「出」,上形「止」簡化(楷書省形),下形「凵」,示義走出。故「各」原始的字義是「到達」,與「岀」字圖案的「止」反向對比。上古音[kau]有中國古韻學家寧繼福作雷同的推論。

**「宅」字在漢語發音各地相異。多數方言,如粵語及客語均有入聲韻。官話 ㄓㄞˊ [tsai]  音可能是衍生自[thok]。台語及福建話的現代音是 [theh8] ,此變音字例有:宅 thok > theh 、剝 pok > peh、足 tsiok > tseh 、白 pok > peh ⋯ 等等。